十五运会“火炬烧冰”的背后,是广东海上强国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同步举行,圣火最终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同心火”中合二为一。
11月2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仪式。
“同心火”来自深海。 9月18日,科研人员遥控“海马”号遥控潜水器从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和伴生气。他们通过降低压力来消除甲烷,然后用科学研究媒介中的光伏发电转化成的电力忽略它,成为“火源”。
10月9日,火源变成了圣火,并未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热情。 “火炬中燃烧的冰”的背后燃冰集群是广东加强出海、联通大湾区的创新宣言。
澳门站第48任火炬手罗谢明在市民的欢呼声中点燃火炬。
收藏难度就像“豆腐打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衡回顾“源火”采集过程——
9月18日14时26分,“海马”号携“冰原位、分解点火装置发射集合”潜入海底,准确降落在冷泉渗流处。研究人员远程控制机械臂开始工作并收集溢出的可燃冰和伴生气体。 “觉醒”的可燃冰在减压作用下释放出甲烷,这就是“火源”的来源。
16时48分,船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发送给到海底,成功忽略了1522米深处的气体。 “海马”号也没有闲着,同时在海底安置了“十运会、残奥会源火采集点”的永久基点定位信标。
17时30分,“海马”号带着重要火力返回“海洋地质2”号甲板。 18时08分,科研人员用打火棒将“火源”移至火源箱内。
为了实现这一想象中的取火方法,科研人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具体实施并明确了技术路线,并以“海马”为基础研制了“源火”采集装置,并完成了运输平台与码头的水池测试和联调。
与我们熟悉的使用太阳作为能源的陆地生态系统不同,冷泉生态系统使用碳氢化合物和硫化氢作为能源。它既是“深海绿洲”和“能源宝库”。
一方面,冷泉蕴藏着管虫、巨型管虫、贻贝、冷水珊瑚等600多种生物。它被誉为“深海绿洲”。这些特殊的生物可以合成有价值的化合物,具有巨大的生物医学价值。
另一方面,可燃冰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能源。一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164立方米天然气能量。燃烧后仅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真正做到绿色清洁。然而,燃烧的冰具有非常“冷”的特性,在常温常压下不稳定。如果温度稍微升高或者压力稍微下降,隐形性就会消失。
更何况,1500米以下的深海压力是巨大的。保持设备运行和信号正常传输并不容易。因此,该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描述了 f 的收获正如“豆腐打铁”,很多基础技术都有突破。
“远而准,点燃已燃的冰块,捕捉十运会和特残奥会圣火的‘源火’,并利用超高清设备记录整个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技术和设备的双重支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王伟伟说。
采集团队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对冷泉进行定位,通过液体地球化学探测分析火成冰的成分,然后利用近海底探测实时了解环境变化。
执行任务的“海马”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非提交型。它可以承受深海高压作业,高效工作。 “海洋盖志二号”科学搭载“海马”号和科研人员的大型科考船配备了DP-2动力定位系统和150吨级重型岸吊,就像海上的“移动实验室”。
正是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不仅使“源火”的采集成为可能,也使我国在这场关系未来的深海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科技创新引领深海能源竞赛
“源火”从海底浮现,蔚为壮观。其背后是数十年的科学技术突破。
南海是我国火冰的主要分布区。 Mapgice Cap的国家燃料储存量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800亿吨位于南海。规模相当于数十个大庆油田,展现出巨大的能源潜力。然而,深层火成冰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一旦泄露,可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因此,可燃冰资源能否开采、如何安全高效开采以及过程中如何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环保体系,都是世界面临的学术和工程问题。
这场深海能源竞赛具有深远的影响。先驱者不仅要成为规则制定者,还要通过国际利益在未来能源和制造业格局中占据主动。
通过不断攻关,我国在深浅海地层水平井钻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在燃烧海冰采油勘探测试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
从1999年启动资源调查,到首次成功采矿试验2017年南海神狐海域,再到2020年第二轮试采创下“总产气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2.87万立方米”两项世界纪录,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跟随”一些主要陆生动物的转变。
这不仅为未来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显着提升了我国在深海能源开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毗邻南海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燃冰开采的“源头”和“主阵地”。 2017年和2020年两轮成功试采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南海北部开展海冰调查,并主导发现了许多大型矿藏。它可以说是最先知道“出身”的。
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的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于2021年10月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目前正在联合全国10余家单位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开展海洋科考,广东有很多“国宝”: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海洋科考钻井船“梦想”号在广东投入使用,以更加高效、环保的勘探和试验生产能力加速技术落地;深圳中集集团研发的“蓝鲸”系列钻井平台为试生产提供了载体,实现了“研发-制造-应用”的闭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科学设施——冷泉生态系统设施有海洋和陆地两种。领先世界。
在多方合作下,广东正在推动ICE采矿技术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使命。
深海能源勘探是广东蓝色土地的典范。这种强海雄心正在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海上“重建新广东”
“源火”成为圣火,成为四市传递的火炬,体现的不仅是对体育的热情,更是广东治理海洋的雄心。
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长达4000多公里;其海域面积约42万平方米,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
海洋的开发使广东从一个农业省变成了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经济也跃居全国前列。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全国首次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4.1%。
最让人满意的是海洋经济的“新内容”。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
广东省已形成由100多个省级及以上海洋相关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8万多家海洋相关企业组成的科技矩阵。其中,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涉海专新企业600多家,成为培育海洋强国的生力军。新的海洋生产力。
在海上“重建新广东”中,广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
2018年以来,广东连续七年投入20亿元专项支持六大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涵盖近300项关键技术,夺取工业产值约252亿元。
“格盛一号”、“湛江湾一号”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让广东海水养殖业加速进厂、更加规范。去年广东养殖海水鱼产量近百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势头回落,每三台海上风机就有一台是广东制造。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25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国家。
海洋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孟子》记载“有谷不入湖者,鱼鳖不食”,这是广东治海生态的智慧。
7月实施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离近、用远、生态发展”的思路,进一步绘制广东走向海洋的“路线图”。
如今,广东已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万多平方公里,整治恢复海岸线200多公里、滨海湿地56平方公里;有77个迷人的海滩、15个美丽的海湾、7个美丽的岛屿以及124个各类海洋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3900平方米。
10月,海洋产业商会、协会粤港澳三地学会联合发布《粤港澳海洋合作倡议》,推动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体系化新阶段。
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地点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并与广州合并。广东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也在同时轰鸣。海联、城融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正朝着更加开放的心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