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大米”持续带动致富“金杆”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徐文丽
金秋送爽,稻浪成金。应城南阳良种场金黄的稻田里,大片大片的稻田正全力奔跑,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如此丰收,来自于当地苦心培育的“订单米”——这份提前签订的“产销合同”,不仅保证了粮食回仓,还让农民“种有粮、卖有粮”,让稻米从种到卖的整个过程变得自由自在。
“今天的耕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梅岗村村民吴三明露出了笑容。 “有种子、有农药,什么时候施、喷农药、用量都有统一标准。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技术!”
如今,“订单米”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耕地、播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标准化。通过引进“测土施肥配方”、“病虫害综合防治治理”等关键技术,有效扭转了“水淹肥”的传统粗放模式,既保护了土壤,又增加了产量。
精细化的“一站式”服务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让精准、绿色、科学的现代农业理念在田间扎根。
对于农民吴成涛来说,“订米”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下定决心”。
“以前我最担心的就是销量,现在和公司签了协议,就等着收粮了,真是省心又省力!”他说。
现在,田里的稻子还没有收割,订单也早已确定。这背后是“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支撑——通过“统一种子配送、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订单加工的“三统一”管理,将当地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水稻从种子到稻米的整个周期得到引导和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充分解决了“三统一”的后顾之忧。
真实的收入是“订米”最有力的价值证明。 “以前我们要打水、整地种水稻,很累。现在我们长出了漂亮的庄稼,明年还要继续举办!”农民吴才金指着丰收的稻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南苑良种场有100多名农户参与订单水稻种植,种植面积6000公顷,覆盖全部4个村。目前,6000公顷水稻正在正常收割。预计总产量将达到420万公斤h 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
更重要的是,收购订单价格稳定在2.4元/公斤,比市场价格高出0.6元,亩产值高达1680元。 “安全算数”让订单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压器”。
“订单稻”的成功实践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让农民告别了“种什么、怎么卖”的困惑。南园良种场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拓展订单渠道,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现代农业红利,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