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让所有老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10月29日,在我国第13个法定节日——重阳节之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决定授予1990名“记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和1290个集体“敬老文明”称号。 10月29日,江苏徐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与铜山区三堡街道盘楼村的老人聊天,并给老人剪指甲。新华社发(快闯 摄)从个人善举到群体行动,从物质救助到精神关怀,从邻里守望到制度保障,当古老的“老老少少”崇拜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相遇,一群人一心一意,响应国家号召。用最简单的行动,共同描绘出最美的“夕阳红”火热画卷。每一点点的温暖,都会汇聚成一条长长的保护之河。国网德阳供电公司城市供电中心四级职工卢鹏,“爷爷奶奶”数百人,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张炙手可热的靓丽名片。因为对母亲的一个承诺,怀着“把所有老人当自己亲人”的愿望,他志愿服务了30多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看望护理老人,陪伴数十名护工踏上人生最后的旅程。在陆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助老的行列,由2300余人的“陆鹏志愿者联盟”成长为74万余人的“德阳陆鹏志愿者服务总队”。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再到一座城市,尊老、爱老、助老的文明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常见的做法。互联网时代,如何帮助老年群体分享数字红利?在山西,太原理工大学非学历教育党支部书记杨晓勤选择成为“数字摆渡人”。看到老年人面对智能手机的困惑,他用教育家的智慧和慈善家的热情,用十年时间致力于帮助老年人群体弥合“数字鸿沟”。他创建的“智能手机课堂”已开展线上线下智慧养老培训900余场,受众达38万人次。 10月10日,老年人合唱团在北京市朝阳区“祭月老人”主题活动中表演了男声合唱《歌合集》。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生命影响生命,心照亮灵魂。浙江宁波退休教师金兴珠多年来一直从事助老志愿服务过去20年。他带领的“红蚂蚁助老志愿服务队”通过慰问服务、戏剧演出等方式,服务了近20万老人。如今快90岁了,依然保持着每天互相拜访、互相帮助的习惯,笔记本上记录着大家新的需求。新时代孝圣、尊老文化,为老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孝圣尊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安排和安排。将孝敬长辈的文化背景融入老龄化政策体系。养老服务基础保障逐步完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单身富有。面对全球最多的老年人口,我们要推动实现安全、充实、幸福的晚年。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从正在与“白银时代守护者联盟”搭建帮扶网络的湖北宜昌社会福利院,到辽宁沉阳铁西区气功消防救援站,设立“白银时代消防宣传角”帮扶老人;来自江西赣州章贡区阿姨志愿服务队,以“年轻人助老”的方式贴心帮扶老人,老人前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第三爱心敬老院,为特需老人提供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并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一组数据可圈可点:此时获得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分别占全国的60.6%和54.4%。非老年服务,涵盖社会保障、权益保障、老年体育教育、志愿服务、交通运输等。“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深化友好社会建设。”民政部老龄司司长黄胜伟表示,要努力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幸福晚年。点连接成线,线编织成网。当千千万万的个体反思顶层设计,共同支撑亿万老人的幸福时,孝敬长辈的歌声才会更加强劲。策划:陈芳 记者:朱高翔 统筹:郭宝江、丁小溪、沉文 新华社 国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