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实例·“镇”很伟大丨种粮食没效果

西北初冬,雨雪初降,云雾飞散,一幅丹霞水墨画在兰州市西北树坪镇缓缓展开。这里原本是贫瘠的种粮土壤,不能储存肥料、水,也不能种植农作物。然而,心态转变的当地人突然发现,地质历史的“天然教科书”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保护,兰州市永登县树坪镇的这一地理奇观,如今正以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吸引数百万网友“种草”、大家来“打卡”。
国庆中秋期间,兰州“水墨丹霞”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收入增长35.27%。文创产品、特色餐饮及各类体验项目非常受欢迎。
从交通不便,到每天接待游客两万多人,这个小镇的“出圈”故事像一幅水墨画一样流传开来……
游客参观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新华社记者 郎冰冰 摄
树坪镇位于兰州周边的祁连山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常住人口仅1.5万。黄河支流将这里的土地“碾碎”成悬崖连绵的地质奇观。在长期的地质演化中,形成了600平方公里的多彩丘陵地貌,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水墨丹霞。
从农业发展和人类适应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以彩山为主、丹霞为辅的地质奇观的真正“身份”是一片缺乏土壤和地表植被的“坏地”。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不适宜农耕,发电困难这里的舒普人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但就地质价值而言,它是一本重要的地质历史“自然教科书”。它记录了地质地貌的历史变迁,是西北干旱地区罕见的原生态景观。
游客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郎冰冰 摄
20世纪80年代,渴望脱贫致富的树坪人,依托当地墨丹霞地区易开采的红土,在连绵起伏的山脚下砌起数十斤重的砖块。虽然赚了一笔小钱,但误采对地质地貌的破坏以及烟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快让当地人尝到了苦果。
2016年,当地政府决定关闭砖窑,依托资源设计开发各类旅游产品。丹霞地貌特征。 2017年,兰州市政府正式将水墨丹霞旅游项目纳入兰州市发展规划,作为兰州市旅游产业的新兴增长点。
2023年,兰州水墨丹霞旅游胜地正式开业,建成了游客中心、观景平台、交通系统、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等设施,使之成为集地质旅游、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科普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游客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风景区体验玻璃漂流项目。新华社记者 郎冰冰 摄
关闭砖窑、发展文化旅游的转型道路,带来的经济效益超出了人民群众的预期。 2023年美丽的地方将接待游客75万人次 游客数量增至115万人次去年,今年5月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
“第一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第二年超过7000万元,今年预计还会有大幅增长。”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万全说。
漫步景区,放眼望去,红蓝灰相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越往上爬,起伏的“彩山波涛”直冲云霄。 “人游于画中,我自于山水”。这是很多游客的感受。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风景区“白日梦中心”一角。新华社记者 郎冰冰 摄
风景如画的地区的受欢迎,导致树坪镇周边的民宿和农家乐逐渐发展起来。附近村庄种植的杏子和桃子等农业特产在当地销路很好景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4岁的树坪镇杏花村村民霍玉琴是景区的一名披萨师傅。他制作的羊肉披萨和土豆肉酱披萨很受游客欢迎。丈夫在风景秀丽的小区当保安,夫妻俩年收入达到10万元。
除住宿、餐饮外,当地还开发了直升机、热气球等低成本步行游览项目,推出大型实景演出《舞马丹霞》等创新服务和文化体验。景区内还配备了12个“太空舱”住宿设施,让游客更方便地住宿观看丹霞日落和星空初现。
第一次体验低空飞行的游客刘大伟赞叹道:“从空中看去,连绵不断的彩山、蓝天丹霞的形态就像一幅泼墨大地的美妙画卷,雄伟而梦幻。”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风光。新华社记者 郎冰冰 摄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和显着的市场带动影响力,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民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
曾经的偏僻之地如今已成为旅游热点。这片大自然赐予的丹霞墨汁,在舒屏人科学的精心保护和发展下,变得愈发璀璨夺目。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网友来到这里“种草”、“打卡”,领略西北的伟大。